1. 市场失灵的表现,如何纠正? 学西方经济学的同学问的
这是一个伪命题。
双方买卖成交后,双方都不满意,买方认为花的钱多了,卖方认为卖的太便宜了。在经济学里面,这种情况在一期交易中不存在。
因为首先经济学认为交易是自发的,是自愿的。
所以,“买方认为花的钱多了,卖方认为卖的太便宜了”的话,交易根本不会达成。
其次,贸易可以增进双方福利水平,这个可以画图证明。假设每个国家都只生产两种商品,你可以画一下生产可能性边界(假设边际转换率递减)。然后你可以画一条斜率较小的线L0,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然后再画一条比L0斜率大的线L1,也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
这时,你再画出这两条线与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有交易存在的效用U1,与没有交易存在时的效用U0,不难发现,U1>U0,所以,交易可以提高双方福利。
如果你还是不理解(尽管我觉得我解释的已经不能再简单了),你可以看看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
2. 西方经济学家是怎样论述市场失灵原因的
你好亲[开心],西方经济学家是怎样论述市场失灵原因的
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中一个就是:市场是组织经济发展的好方法.
由于垄断的存在、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常常导致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引导经济过程走向社会最优化、无法有效配置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一、原因:
①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一种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是均衡点,在它对应的产量下生产,供需双方的收益最大,市场是有效率的.由于市场势力的存在,垄断者不会按照均衡产量进行生产,他们生产时选择边际收益(而不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产出量,导致市场无效率.
② 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这种影响不能反映在市场价格中,(通俗解释就是本能赚的没赚,本该赔的没赔),导致市场无效率.
原因
③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特征.人们愿意消费或使用这些公共物品,却不愿为之支付它们的生产成本.公共物品的供需双方不能进行有效地信息传递,生产者无法得知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也不能从中获益,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
④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不会有人无偿提供完全信息,而且由于市场通信系统的局限性以及出于自身目的的释放信息,都会阻碍市场信息的传播.结果就是市场价格不能灵敏的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进而导致市场无效率.
二、影响:
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市场失灵的影响有:
① 竞争失效,垄断产生;②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③ 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④ 公共资源过度使用(比如过度放牧、过度捕鱼等);⑤ 外部不经济(外部性的负面效应),比如工厂生产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治理污染仍要花费;⑥ 导致失业;⑦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生产出的公共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除此以外,市场失灵的表现还有很多.
三、对策:
当市场失灵时,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政府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计划指导、经济政策等.【摘要】
西方经济学家是怎样论述市场失灵原因的【提问】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回答】
你好亲[开心],西方经济学家是怎样论述市场失灵原因的
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中一个就是:市场是组织经济发展的好方法.
由于垄断的存在、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常常导致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引导经济过程走向社会最优化、无法有效配置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一、原因:
①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一种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是均衡点,在它对应的产量下生产,供需双方的收益最大,市场是有效率的.由于市场势力的存在,垄断者不会按照均衡产量进行生产,他们生产时选择边际收益(而不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产出量,导致市场无效率.
② 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这种影响不能反映在市场价格中,(通俗解释就是本能赚的没赚,本该赔的没赔),导致市场无效率.
原因
③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特征.人们愿意消费或使用这些公共物品,却不愿为之支付它们的生产成本.公共物品的供需双方不能进行有效地信息传递,生产者无法得知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也不能从中获益,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
④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不会有人无偿提供完全信息,而且由于市场通信系统的局限性以及出于自身目的的释放信息,都会阻碍市场信息的传播.结果就是市场价格不能灵敏的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进而导致市场无效率.
二、影响:
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市场失灵的影响有:
① 竞争失效,垄断产生;②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③ 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④ 公共资源过度使用(比如过度放牧、过度捕鱼等);⑤ 外部不经济(外部性的负面效应),比如工厂生产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治理污染仍要花费;⑥ 导致失业;⑦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生产出的公共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除此以外,市场失灵的表现还有很多.
三、对策:
当市场失灵时,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政府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计划指导、经济政策等.【回答】
你好亲,[开心]如果我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还请给个赞(在左下角进行评价哦),期待您的赞,您的举手之劳对我很重要,您的支持也是我进步的动力。如果觉得我的解答还满意,可以点我头像一对一咨询。最后再次祝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大红花][大红花][大红花]【回答】
3. 政府是怎样调节市场失灵的,西方经济学问题
根据经济学理论,在充分竞争完备的市场上,由于价格和竞争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厂商和消费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愿达成了双方均能接受的合约,商品的价格达到了均衡、市场出清,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稀缺的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自动”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全社会的福利达到了最大化。
市场调节及价格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完备的充分竞争的市场,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实现充分竞争的条件不具备,所以现实中的市场本身不是万能的。在2月中旬的广州、4月的北京,药品市场乃至食品市场有明显失灵表现。
局部区域药品的供应量不能够解决市场需求的平衡,导致局部市场药品价格大幅上涨(事实上很多药品就全国市场是供过于求的);市场上出现很多假冒伪劣的防治非典的产品,如不合格的口罩、消毒水、体温计、防护服、甚至过效期的药品等;
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采取相关的非典防控措施,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威胁;类似现象严重损害了普通消费者的利益,造成社会整体福利的降低。
斯蒂格里兹论证过“市场失灵”,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性”。在非典市场中,正是由于消费者、药品零售商、药品批发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以及我们的政府,相互之间的信息是严重的不对称所致的市场失灵。
消费者缺乏对非典知识的了解,加上谣言传播,产生恐惧心理,完全凭自己的经验或从部分媒体了解到的有限信息,盲目的跟着感觉走,进行“抢购”;同时又对市场上商品的供应情况缺乏了解,涨价、缺货假象加剧了“抢购”心理,从而价格越高,越要大量采购。
药品零售商、批发商对整体市场药品供应情况也缺乏了解,出现先付款后提货,价格提高也同样采购,尽快去迎合顾客的需求。在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不法的“个人药商”,进一步加剧市场恶化,所以广州竟出现每袋板蓝梗50多元的现象。
看不见的手失灵需要由看得见的手来矫正,即政府来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上面出现的失灵现象,政府立即通过及时通报各种信息、价格管制、政府组织采购、责令相关单位强制执行预防非典措施,广州、北京的市场失灵现象在很快得到了控制,可以说政府的调控措施是相当有效的。
扩展资料
市场失灵针对市场万能的观念,指出市场机制具有内在的缺陷,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机制本身无法消除垄断,从而无法保证竞争的完全性和彻底性;
无法实现经济稳定、均衡的增长,尽管市场机制最终能够使经济趋于均衡,但时滞较长,代价很大(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无法解决收人分配差距过大的矛盾,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财产的所有权与收益权一致)进行分配,就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过大,从而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场失灵
4. 政府是怎样调节市场失灵的,西方经济学问题
市场失灵时政府的调控方法:
第一,间接式的调控,政府利用市场来调控经济:
间接方式的调控,就是国家经过市场这个中心环节,主要是用经济手段,通过调节经济利益而实现的调控。它是通过市场这个中心环节实现的调控。运用经济参数调节市场而实现的调控。它是经济参数即“可控变量”,如税种、税率、财政收支、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市场机制各个构成要素的关系,再通过市场机制各个要素五彩缤纷的变动,尤其是价格的变动来调控正业的经济活动。选择一种间接调控,既可以保证正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又可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调控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这既包括调控社会总需求,也包括调控社会总供给即总生产;既包括调控近期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量的平衡,也包括调控它们之间结构的均衡和优化。此外,与保持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基本平衡、在结构上优化这个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相联系,国家还要调控物价总水平,以达到物价的基本稳定;调控收入分配,以保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调控竞争环境,以保护公平竞争;调控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调控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金流动,以维护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第二,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形式来调节经济,避免由于市场无序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政策手段:
1.税收。税收是国家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基本方法有:
(1)设置税收,确定课税对象,规定税收的调节领域。例如:设置所得税,以所得收入为纳税对象;
(2)分设税目,规定各种税收的调节范围。通过税目细分,对不同对象分别征收税金,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从而影响社会的供求。
(3)调整税率,规定各种税收的调节程度。税率的高低,体现税收政策对生产、投资和消费的控制或鼓励作用。
通过税收的增减,可以增减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从而影响供求。当企业和个人握有的资金形成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严重超过社会供给能力时,国家可以通过增税的方式,减其收入并转入国家财政手中,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成本和消费成本,促使减少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从而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
2.公债。目前,我国公债的主要形式是国库券,国家向个人和各经济单位发行国库券,可以吸引个人及各经济单位拥有的资金,减少购买力,从而削减总需求膨胀的压力;当个人及各经济单位出售国库券,可以将消费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当国库券按期还本付息时,国库券的流通还可以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的市场业务,灵活地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为调控社会总供给提供前提条件。国库券具有财政与金融双重效应的特点,能使社会失衡得到缓和。但对国库券发行的数量规模,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无限制地运用。
3.预算。预算通过对国家财政集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分析,决定着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与消费的总量及结构,决定着银行信贷资金的增拨数量和国家物资储备水平等,因而对整个社会的供求总量及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4.财政补贴。包括生产性补贴、消费性补贴、水电费补贴等,实际上等于提高消费者的收入,对于刺激总需求的增加有直接的作用。某些定向性消费补贴,对于需求结构起调节作用,通常在需求不足和需求结构合理采用;生产性补贴投资补贴、利息补贴等,实际上同对生产实行减税一样可以直接增加生产者的收入,从而增加投资能力和供给能力对于促进供给总量的增加有着重要的作用。
5.折旧率。在价格水平一定和折旧资金归正业支配的条件下,提高折旧率,将使正业当前收入增加,投资能力增强;而且这笔折旧收入,等于正业从政府部门获得一笔无息贷款,因而可促进供给的增加。从对供求的影响来说折旧政策对经济的调节相当于减税效应。
第三,在经济过热时期,市场的调节作用适得其反,只有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总量平衡。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政策手段,号称“三大法宝”:
(1)调整活期存款准备金率。在信用膨胀或经济过热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可使派生存款减少,从而使货币供给量急剧减少;反之,则相反,这样就会对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调整再贴现率。在信用膨胀、经济过热时期,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可使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减少,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则相反这样也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对国库券的买进,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从而增加派生存款和货币供给量。
(4)调控“存贷差”。
第四,运用对外经济政策调控社会总供求并使之平衡。为此,可采用以下措施:
(1)调节进出口贸易:运用对外贸易政策以及与政策配套的一系列措施,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或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的政策来调节进出口贸易,以促进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2)调节国际收支。实行利用外资政策和汇率政策,调节外汇需求和外汇供给,组织好国际收支平衡,以保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5. 政府是怎样调节市场失灵的,西方经济学问题
政府调节市场失灵的传统做法是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通过合并相关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明晰产权。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实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政府调节市场失灵做法具体如下: 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对负外部性的可以使用税收手段,使得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从而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对正外部性的给予补贴,使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也可以通过合并相关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3、明晰产权,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都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4、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都能现资源配置的最优;5、不同产权制度,形成严谨有效的产权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6. 政府是怎样调节市场失灵的,西方经济学问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理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斯蒂格利茨与西方其他经济学家一样,认为政府干预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对市场失灵的研究就成为政府干预理论的一部分。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在承认市场竞争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同时,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性、垄断、收入分配和公共品提供等问题,因此,政府干预的范围应限制在上述“老四条”范围之内。斯蒂格利茨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从各种表面现象论证市场失灵,而且还触及到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就使他的理论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福利经济学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正是福利经济学最终完成了对市场机制会导致帕累托最优的论证。这一论证建立在福利经济学两个基本定理的基础上。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每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都能够带来帕累托效率;第二定理指出,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若这两个定理成立,则政府干预的范围将被局限在上述狭隘的范围之内,市场将把大部分事情做好。可见,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为限制政府干预提供了最有力的论据。而斯蒂格利茨则认为,这些定理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假定之上,因此定理本身也是错误的。首先,福利经济学假定,市场经济中的买者和卖者通过观察价格即可掌握所有有关商品交易的信息,即人们是具有完全信息的。而斯蒂格利茨认为,有关商品交易的事件空间远大于价格空间,市场中不仅存在影响厂商产出的一般事件,而且存在许多无法预料的偶发事件,如总经理生病、机器突然损坏等。这些成百上千的变量会影响厂商的利润率,但这并不能很快从价格上表现出来。此外,有关效用函数的假设也非常重要。盖尔和斯蒂格利茨(1985)证明,只有在一个极为严格的假定之下,即必须存在“恒定的绝对风险规避效用函数”,价格才可以传递所有信息。一旦偏离此假定,价格就不能充分传递信息。可见,完全信息的假设不能成立。其次,福利经济学假定存在一套完备的市场。而事实上,构建市场是需要费用的。如果无数的商品、偶然事件和不确定性都存在市场的话,那么光是为了组织这些市场就要耗费大量资源。特别是那些不确定性较强的市场,如风险市场和期货市场,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巨大组织成本,使得建立这两种完全竞争市场是极不经济的。此外,信息不对称也限制了市场的完备性。因为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为规避风险,防止被欺诈,不愿同具备信息优势的一方进行交易,这就大大限制了市场的范围。所以,完备的市场这一假定也不成立。最后,福利经济学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实际上,市场竞争更类似于垄断竞争。由于信息不完全,当一个厂商提高价格时,该厂商的所有顾客并不马上寻找另一家产品同质而价格更低的厂商,因为搜寻信息是需要成本的。同理,一个厂商降价也不会把其他厂商的顾客都吸引过来。这就使厂商可以制订 价格而不是接受价格。此外,固定成本也会造成不完全竞争。斯蒂格利茨(1993)证明,即使只存在少量的固定成本,也会使市场供给者大量减少,从而使市场竞争变成不完全竞争。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1986)以较复杂的数学模型证明,当市场不完备、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时,市场机制不会自己达到帕累托最优,这就是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定理。此定理的深刻含义在于,由它所定义的市场失灵是以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备市场为基础,因此市场失灵不再局限于外部性、公共产品等狭隘范围,而是无处不在的。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广阔的潜在空间。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应该遍布各个经济部门和领域,而不仅仅是制订法规、再分配和提供公共品。二、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市场失灵的普遍性必然要求政府干预的普遍性。但西方经济学的流行观点是,政府本身也有失灵问题,政府干预经常是无效的。针对这一点,斯蒂格利茨提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他认为,政府失灵并不比市场失灵更糟,而且这种失灵是可以被缓解乃至消除的;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政府干预可带来帕累托改进。(一)政府效率分析。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各种干预缺乏效率,即存在政府失灵问题。斯蒂格利茨承认政府失灵的存在,并从原因和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论证了政府失灵。但是,斯蒂格利茨认为应换个角度看政府失灵。并非只有政府部门才会出现低效率现象,人们在私营部门中同样可以找到类似的低效率现象。任何人都不会不犯错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犯了什么错误,做了什么好事,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坏。斯蒂格利茨(1988)的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具体事例,都不能证明政府效率比私营部门更低。也就是说,政府效率并不比市场更差。从理论上讲也是如此。有人认为政府部门会由于缺乏所有者而导致缺少激励,从而效率低于私营部门。斯蒂格利茨认为,西方大型私营公司的雇员都不是所有者,从委托一代理理论的角度看,他们也同样缺乏利润最大化的激励。特别是目前大型公司股权高度分散,公司经理所占股权也是微乎其微,所有者已很难控制公司了。就这一点来说,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几乎没有区别。尽管如此,斯蒂格利茨仍然承认政府部门因某些原因而严重缺乏效率。这些原因包括:缺乏竞争;没有破产威胁;承担社会目标;过分追求公平和限制职权范围等。但是,斯蒂格利茨又认为这些问题不是政府本身所固有的,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消除。如政府可以允许甚至鼓励政府企业与私营企业竞争或政府企业内部之间竞争;政府可以建立一套程序,使得与预算软约束有关的交易费用增大,迫使企业硬化预算约束;政府可以制定法律和规则,迫使自己遵守承诺,终结无效率的企业;最后,政府完全有能力自己控制收入差距和职权范围的强度。总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政府天生就比市场缺乏效率。(二)政府的相对优势。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不但不比市场效率差,而且由于政府的强制性职能,使它能做许多市场不能做的事件。这样,政府就会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这些优势可分为4种:1.政府有征税权。政府同私营部门一样,也面临着不完全信息的约束,但是,政府可以通过纠正性税收来影响生产、引导消费,以增加福利收益,实现帕累托改进。例如,假设一家保险公司认识到,吸烟会引起火灾,所以增加了提供保险的风险。然而,它缺乏投保人吸烟的信息。投保人知道这一点,因此他就会产生道德风险,放松对吸烟引起火灾的警惕性。而政府虽然敢缺乏信息,但是它可以通过对香烟征税,抑制人们吸烟,从而因道德风险的减少而获得福利收益。2.政府有禁止权。政府凭借其强制力可以禁止某项活动,而这类禁止可带来帕累托改进。例如,当某些商品的固定成本较高时,为了弥补固定成本,最优定价机制会使某些商品的价格非常高,特别在商品需求弹性较低或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市场本身并不能淘汰此类商品,而政府却可以行使禁止限制这些商品进入市场,根据斯蒂格利茨(1980)的分析,这样做可以增进福利。3.政府有处罚权。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对市场中的违约行为进行处罚。尽管私人之间订立的合同也包含了对违约活动的处罚条款,但这些条款仅限于对违约者财产的处分规定,而政府则可以对那些无财产抵押的人实施处罚。此外,政府可通过处罚轻易地解决污染等外部性问题,而私人之间协商的解决方案仅在科斯定理的零交易成本假设下才能形成;在正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里,个人之间达成协议的交易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致于难以成功。4.节省交易费用。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市场中的搭便车、信息不完全和逆向选择问题会提高交易费用,而政府则可通过公共品供给和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节约这些费用。例如,保险公司为了弄清保险人的情况,需要一笔巨额运转费用,相比之下,政府社会福利 体系的运转费用要低得多。(三)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措施。如何纠正市场失灵呢?斯蒂格利茨认为,尽管教科书中的完全竞争模型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市场经济中的有限竞争却可以起到传递信息、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所以,在政府直接参与的公共汽车和公共部门中,应积极抑制垄断,鼓励开展竞争。要做到这一点,政府的经济功能就要在保持集中化决策优点的同时,适当进行分散化。即把公共服务交给不同政府团体去经营,使人们可以在不同政府团体的竞争中比较它们之间的效率优劣。而对于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资源配置无效率现象,斯蒂格利茨提出,政府的公共政策应主要定位于资源配置职能,通过发挥政府的再分配职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体做法是对所有商品实施最优纠正性税率,最优税率应以估算的所有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包括所有的交叉弹性)为基础。斯蒂格利茨也承认获取这些信息有困难,所以他又指出,政府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较大、较严重的市场失灵上,如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三、评论与启示(一)斯蒂格利茨的市场失灵理论,否定了市场机制会自动导致资源配置最优的传统教条,从而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原理提出了挑战。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机制可以将市场经济繁荣资源配置引导到最优状态。但我们从斯蒂格利茨的市场失灵理论可以看出,这个广为流传的原理不符合事实。现实中的市场经济,都是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充分、市场不完全的。在这种情况下,教科书上的那些逻辑优美的理论难以成立,因此也就失去了指导实践的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观经济学一无是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确实可以起到激励和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只不过这种作用不能导致“帕累托最优”这个理想状态。在这里,斯蒂格利茨的观点实际上主张回到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经典描述。亚当·斯密在论证这只“看不见的手”时,只提到它会“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并未将它拔高到“帕累托最优”的水平。而市场机制会自动导致“帕累托最优”的论证,是新古典学派完成的。斯蒂格利茨则证明,新古典学派的对市场机制的理论发展,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经济学家真正应该关心的,不是市场机制能否导致某种理想状态,而是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资源配置作用。(二)斯蒂格利茨的政府职能理论,也让人耳目一新。传统观点认为,市场机制的效率要比政府高得多。由于市场可以在绝大多数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因此,它留给政府干预的活动空间并不大。斯蒂格利茨却证明,市场失灵无处不在,政府干预的可能领域是极为广泛的;政府的效率也并不比市场更低,不能用政府失灵为借口排斥政府干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通过适度改革,防范政府失灵。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众多的改革建议,这些建议的核心是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适当的公共职能分散化,使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开展竞争。这种方法实际上已经在美国一些州的政府部门采用了。实践证明,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奥斯本等,1992)这种提高政府效率的方法,也是值得我国政府部门借鉴的。(三)斯蒂格利茨对公共政策定位的论述,即政府应发挥再分配职能去纠正市场的资源配置无效率,具有明显的空想性。对全社会成千上万种商品征纠正性税,即使仅限于“重要市场”的商品,也需要一笔庞大的信息与管理费用,过高的征税成本有可能使这类措施得不偿失。从这个问题来看,斯蒂格利茨本人也未能摆脱一味追求“帕累托最优”的思路。在他看来,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而政府却可以通过干预,实现“帕累托改进”。在这里,斯蒂格利茨明显地表现出对政府的“纠正性征税”抱有幻想。东西方的实践早已证明,尽管市场机制并不能理想地配置资源,但政府的“纠正”也同样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如果我们抛掉了“帕累托最优”这个“情结”,就应该承认,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时出现的某些无效率现象,是政府干预也不能避免的,因而也是可以容忍的。(四)斯蒂格利茨正确地提出了市场失灵的普遍性和政府的相对优势,以及提高政府效率的途径,这对于我国正确地认识市场机制的缺陷、推进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但是,他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定位于什么领域,却缺乏站得住脚的论证。本文认为,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应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在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出现无效率现象时,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运用各种经济政策,从宏观角度加以调控。从微观角度看,政府作用仅限于制定游戏规则和各种政策法规。因此,政府的公共政策应更多地定位于调整产业结构、熨平经济波动、调节收入分配,而不是过多地涉足于微观的资源配置领域。
7. 政府是怎样调节市场失灵的,西方经济学问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理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斯蒂格利茨与西方其他经济学家一样,认为政府干预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对市场失灵的研究就成为政府干预理论的一部分。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在承认市场竞争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同时,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性、垄断、收入分配和公共品提供等问题,因此,政府干预的范围应限制在上述“老四条”范围之内。斯蒂格利茨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从各种表面现象论证市场失灵,而且还触及到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就使他的理论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福利经济学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正是福利经济学最终完成了对市场机制会导致帕累托最优的论证。这一论证建立在福利经济学两个基本定理的基础上。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每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都能够带来帕累托效率;第二定理指出,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若这两个定理成立,则政府干预的范围将被局限在上述狭隘的范围之内,市场将把大部分事情做好。可见,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为限制政府干预提供了最有力的论据。而斯蒂格利茨则认为,这些定理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假定之上,因此定理本身也是错误的。首先,福利经济学假定,市场经济中的买者和卖者通过观察价格即可掌握所有有关商品交易的信息,即人们是具有完全信息的。而斯蒂格利茨认为,有关商品交易的事件空间远大于价格空间,市场中不仅存在影响厂商产出的一般事件,而且存在许多无法预料的偶发事件,如总经理生病、机器突然损坏等。这些成百上千的变量会影响厂商的利润率,但这并不能很快从价格上表现出来。此外,有关效用函数的假设也非常重要。盖尔和斯蒂格利茨(1985)证明,只有在一个极为严格的假定之下,即必须存在“恒定的绝对风险规避效用函数”,价格才可以传递所有信息。一旦偏离此假定,价格就不能充分传递信息。可见,完全信息的假设不能成立。其次,福利经济学假定存在一套完备的市场。而事实上,构建市场是需要费用的。如果无数的商品、偶然事件和不确定性都存在市场的话,那么光是为了组织这些市场就要耗费大量资源。特别是那些不确定性较强的市场,如风险市场和期货市场,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巨大组织成本,使得建立这两种完全竞争市场是极不经济的。此外,信息不对称也限制了市场的完备性。因为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为规避风险,防止被欺诈,不愿同具备信息优势的一方进行交易,这就大大限制了市场的范围。所以,完备的市场这一假定也不成立。最后,福利经济学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实际上,市场竞争更类似于垄断竞争。由于信息不完全,当一个厂商提高价格时,该厂商的所有顾客并不马上寻找另一家产品同质而价格更低的厂商,因为搜寻信息是需要成本的。同理,一个厂商降价也不会把其他厂商的顾客都吸引过来。这就使厂商可以制订 价格而不是接受价格。此外,固定成本也会造成不完全竞争。斯蒂格利茨(1993)证明,即使只存在少量的固定成本,也会使市场供给者大量减少,从而使市场竞争变成不完全竞争。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1986)以较复杂的数学模型证明,当市场不完备、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时,市场机制不会自己达到帕累托最优,这就是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定理。此定理的深刻含义在于,由它所定义的市场失灵是以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备市场为基础,因此市场失灵不再局限于外部性、公共产品等狭隘范围,而是无处不在的。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广阔的潜在空间。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应该遍布各个经济部门和领域,而不仅仅是制订法规、再分配和提供公共品。二、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市场失灵的普遍性必然要求政府干预的普遍性。但西方经济学的流行观点是,政府本身也有失灵问题,政府干预经常是无效的。针对这一点,斯蒂格利茨提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他认为,政府失灵并不比市场失灵更糟,而且这种失灵是可以被缓解乃至消除的;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政府干预可带来帕累托改进。(一)政府效率分析。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各种干预缺乏效率,即存在政府失灵问题。斯蒂格利茨承认政府失灵的存在,并从原因和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论证了政府失灵。但是,斯蒂格利茨认为应换个角度看政府失灵。并非只有政府部门才会出现低效率现象,人们在私营部门中同样可以找到类似的低效率现象。任何人都不会不犯错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犯了什么错误,做了什么好事,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坏。斯蒂格利茨(1988)的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具体事例,都不能证明政府效率比私营部门更低。也就是说,政府效率并不比市场更差。从理论上讲也是如此。有人认为政府部门会由于缺乏所有者而导致缺少激励,从而效率低于私营部门。斯蒂格利茨认为,西方大型私营公司的雇员都不是所有者,从委托一代理理论的角度看,他们也同样缺乏利润最大化的激励。特别是目前大型公司股权高度分散,公司经理所占股权也是微乎其微,所有者已很难控制公司了。就这一点来说,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几乎没有区别。尽管如此,斯蒂格利茨仍然承认政府部门因某些原因而严重缺乏效率。这些原因包括:缺乏竞争;没有破产威胁;承担社会目标;过分追求公平和限制职权范围等。但是,斯蒂格利茨又认为这些问题不是政府本身所固有的,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消除。如政府可以允许甚至鼓励政府企业与私营企业竞争或政府企业内部之间竞争;政府可以建立一套程序,使得与预算软约束有关的交易费用增大,迫使企业硬化预算约束;政府可以制定法律和规则,迫使自己遵守承诺,终结无效率的企业;最后,政府完全有能力自己控制收入差距和职权范围的强度。总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政府天生就比市场缺乏效率。(二)政府的相对优势。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不但不比市场效率差,而且由于政府的强制性职能,使它能做许多市场不能做的事件。这样,政府就会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这些优势可分为4种:1.政府有征税权。政府同私营部门一样,也面临着不完全信息的约束,但是,政府可以通过纠正性税收来影响生产、引导消费,以增加福利收益,实现帕累托改进。例如,假设一家保险公司认识到,吸烟会引起火灾,所以增加了提供保险的风险。然而,它缺乏投保人吸烟的信息。投保人知道这一点,因此他就会产生道德风险,放松对吸烟引起火灾的警惕性。而政府虽然敢缺乏信息,但是它可以通过对香烟征税,抑制人们吸烟,从而因道德风险的减少而获得福利收益。2.政府有禁止权。政府凭借其强制力可以禁止某项活动,而这类禁止可带来帕累托改进。例如,当某些商品的固定成本较高时,为了弥补固定成本,最优定价机制会使某些商品的价格非常高,特别在商品需求弹性较低或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市场本身并不能淘汰此类商品,而政府却可以行使禁止限制这些商品进入市场,根据斯蒂格利茨(1980)的分析,这样做可以增进福利。3.政府有处罚权。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对市场中的违约行为进行处罚。尽管私人之间订立的合同也包含了对违约活动的处罚条款,但这些条款仅限于对违约者财产的处分规定,而政府则可以对那些无财产抵押的人实施处罚。此外,政府可通过处罚轻易地解决污染等外部性问题,而私人之间协商的解决方案仅在科斯定理的零交易成本假设下才能形成;在正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里,个人之间达成协议的交易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致于难以成功。4.节省交易费用。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市场中的搭便车、信息不完全和逆向选择问题会提高交易费用,而政府则可通过公共品供给和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节约这些费用。例如,保险公司为了弄清保险人的情况,需要一笔巨额运转费用,相比之下,政府社会福利 体系的运转费用要低得多。(三)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措施。如何纠正市场失灵呢?斯蒂格利茨认为,尽管教科书中的完全竞争模型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市场经济中的有限竞争却可以起到传递信息、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所以,在政府直接参与的公共汽车和公共部门中,应积极抑制垄断,鼓励开展竞争。要做到这一点,政府的经济功能就要在保持集中化决策优点的同时,适当进行分散化。即把公共服务交给不同政府团体去经营,使人们可以在不同政府团体的竞争中比较它们之间的效率优劣。而对于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资源配置无效率现象,斯蒂格利茨提出,政府的公共政策应主要定位于资源配置职能,通过发挥政府的再分配职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体做法是对所有商品实施最优纠正性税率,最优税率应以估算的所有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包括所有的交叉弹性)为基础。斯蒂格利茨也承认获取这些信息有困难,所以他又指出,政府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较大、较严重的市场失灵上,如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三、评论与启示(一)斯蒂格利茨的市场失灵理论,否定了市场机制会自动导致资源配置最优的传统教条,从而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原理提出了挑战。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机制可以将市场经济繁荣资源配置引导到最优状态。但我们从斯蒂格利茨的市场失灵理论可以看出,这个广为流传的原理不符合事实。现实中的市场经济,都是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充分、市场不完全的。在这种情况下,教科书上的那些逻辑优美的理论难以成立,因此也就失去了指导实践的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观经济学一无是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确实可以起到激励和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只不过这种作用不能导致“帕累托最优”这个理想状态。在这里,斯蒂格利茨的观点实际上主张回到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经典描述。亚当·斯密在论证这只“看不见的手”时,只提到它会“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并未将它拔高到“帕累托最优”的水平。而市场机制会自动导致“帕累托最优”的论证,是新古典学派完成的。斯蒂格利茨则证明,新古典学派的对市场机制的理论发展,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经济学家真正应该关心的,不是市场机制能否导致某种理想状态,而是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资源配置作用。(二)斯蒂格利茨的政府职能理论,也让人耳目一新。传统观点认为,市场机制的效率要比政府高得多。由于市场可以在绝大多数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因此,它留给政府干预的活动空间并不大。斯蒂格利茨却证明,市场失灵无处不在,政府干预的可能领域是极为广泛的;政府的效率也并不比市场更低,不能用政府失灵为借口排斥政府干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通过适度改革,防范政府失灵。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众多的改革建议,这些建议的核心是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适当的公共职能分散化,使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开展竞争。这种方法实际上已经在美国一些州的政府部门采用了。实践证明,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奥斯本等,1992)这种提高政府效率的方法,也是值得我国政府部门借鉴的。(三)斯蒂格利茨对公共政策定位的论述,即政府应发挥再分配职能去纠正市场的资源配置无效率,具有明显的空想性。对全社会成千上万种商品征纠正性税,即使仅限于“重要市场”的商品,也需要一笔庞大的信息与管理费用,过高的征税成本有可能使这类措施得不偿失。从这个问题来看,斯蒂格利茨本人也未能摆脱一味追求“帕累托最优”的思路。在他看来,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而政府却可以通过干预,实现“帕累托改进”。在这里,斯蒂格利茨明显地表现出对政府的“纠正性征税”抱有幻想。东西方的实践早已证明,尽管市场机制并不能理想地配置资源,但政府的“纠正”也同样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如果我们抛掉了“帕累托最优”这个“情结”,就应该承认,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时出现的某些无效率现象,是政府干预也不能避免的,因而也是可以容忍的。(四)斯蒂格利茨正确地提出了市场失灵的普遍性和政府的相对优势,以及提高政府效率的途径,这对于我国正确地认识市场机制的缺陷、推进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但是,他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定位于什么领域,却缺乏站得住脚的论证。本文认为,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应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在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出现无效率现象时,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运用各种经济政策,从宏观角度加以调控。从微观角度看,政府作用仅限于制定游戏规则和各种政策法规。因此,政府的公共政策应更多地定位于调整产业结构、熨平经济波动、调节收入分配,而不是过多地涉足于微观的资源配置领域。
8.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西方经济学问题)
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对策是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政府还需要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政府要努力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距,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政府在实现其调节职能时,要注意不断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不能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具体表现为:首先,市场不能满足(灯塔、公共信息、国防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公共物品指一个人对某些物品或劳务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或享受利益,其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某个人对一种物品的消费并不妨碍其他任何人对该物品的享受。既然受益者无需花费代价就可以得到该物品,就不能以索价的方式来减少物品的使用,则表现为这种物品永远是稀缺的。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尤似“孤帆航海”。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天有不测风云,一旦面临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时,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怎样把“蛋糕作大”和怎样“合理分割蛋糕”这两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问题,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